金屬材料擠壓鑄造成形技術的誕生
早提到擠壓鑄造技術是在1819年英國人James Hollingrake的一項專利中。其后,在英國有一種類似擠壓鑄造的方法,用于生產鑄鐵水槽。1878年,前蘇聯(lián) 冶金學家D.K.Chernov也提出了相似的概念。然而,直到20世紀30年代,才出現(xiàn)關于擠壓力對合金凝固行為影響的研究。一般認為,1937年前蘇聯(lián)人V.M.Plvatskii出版專著《液態(tài)金屬模鍛》,是擠壓鑄造技術完全確立的標志。
隨著該書英文版《Extrusion Casting》在西方的傳播以及美國學者J.C.Benedyk1970年在第6屆 壓鑄會議上的大力推薦,該技術在20世紀60年代后得到了飛速發(fā)展。在隨后的50多年中,前蘇聯(lián)、美國、德國、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先后對這項技術進行了廣泛的研究。我國在1958年便開始開展擠壓鑄造技術的研究,20世紀70年代曾有一個快速發(fā)展階段,材料對象涉及Al合金,Zn合金,Mg合金,Cu合金,鋼鐵等,零件近300種。進入90年代后,隨著產品輕量化和高性能化的迫切需求,擠壓鑄造作為一種近凈成形技術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。










